展览名称:在山间 —— 白联晟 任剑 王凯绘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3年7月6日——20日
开幕时间:2023年7月6日 16:30
展览地点:河北美术馆学术报告厅1楼展厅
主办单位:河北美术馆、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前 言
文/任剑
中国古代画家大多喜欢山,他们认为只要走进了山林,便能逃离世俗喧嚣的袭扰,进入那个超然自得的精神家园。
眼前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被寄托了宗教般的情感,古人称之为“道”。“千尺浪 四鳃鲈,詩桶相对酒葫芦,”隐匿山林也好,寄情山水也罢,隐的住人,藏不住心,生存、修行、悟道,一切都将在山水间完成生命与宇宙的对话。
对于西方画家来说山也是同样重要的描绘对象。透过法国画家塞尚的窗户便可看到远处的圣维克多山,塞尚为此画了大大小小70多幅作品,尤其在他近乎与世隔绝的晚年,似乎圣维克多山对他有着更加特殊的意义。1906年的秋天,塞尚病倒在圣维克多山写生途中,没过多久便悄然离世……如果说塞尚是西方现代艺术之父,那圣维克多山便是塞尚生命的摇篮。从如梦似幻的表面真实到内在的本质与几何抽象,塞尚把转瞬即逝的浪漫变为了永恒。1958年,在塞尚死后52年,毕加索买下了圣维克多山及周边1000公顷土地向心中的“父亲”致敬。从此,圣维克多山成为了西方艺术伟大的丰碑。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中西方对于山与自然的理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更愿意相信中国人才是天人合一、万物共存的精神典范。这与古希腊悲剧精神的西方确实不尽相同。古代中国人更愿意在山水之间表达物我两忘的理想与美好,山间有归鸟,山间有自在,山间即是桃花源,山间就是文人的贪婪与奢望……
老年残弱的宗炳卧以游之,澄怀观道,静照忘求,仅靠清澈的内心和纯粹的想象去体会屋内墙上被“道”净化了的山林……
这是山水精神之道,也是生活智慧之道。
希望我们还能找到古人可居可游的山林与精神家园,还能有同样的勇气与智慧去面对今天多元变幻的世界。告别清高孤傲、壮志凌云的少年,留下不再青春的岁月与未来脚下的路。幸运的我们都熬过了三年疫情并遇到了最朴素的友情,所以有了今天大家共同的“在山间”。
“在山间"是友人共赴的使命。
“在山间”是一次想象之外的旅程。
希望我们能在山间遇见想象中的古人。
希望我们能在山间遇见另一个想象不到的自己。
白联晟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主任。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贾又福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高级课程班任课教师,河北省画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美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嶂岩丹霞》 72x145cm 皮纸水墨设色 2022
山之面目
文 /白联晟
历史上,太行山在被不同思想、文化、修养、人格化了的文人们关照下,被赋予了风格各异的姿态、表情和审美发端。
而今,我们除了领略其大美雄浑、重构其中国精神,是否还要立足于时代特征中、多元化审美环境下,对艺术家提出更具多维度,更具艺术家本真关切与审美要求呢?
答案是肯定的!可归结成一“真”字。
而同对庐山,苏轼眼中若识真山面目,须出离山中;而在方岳那里,却借“一溪明月冷於冰”直入庐山真境,细品并无分别。进山时,“却顾所来径”;出山时,不舍大山影。这来与去皆是关照:观瞻的是真切自然,照映的是自我真心。
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岂不是别此山又入彼山?!
“真我”与山之“真面目”情境交融,亦无分别。
任剑
1971 生于内蒙古包头市,2002 硕士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系,油画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当代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全国高等美术教育学会理事。
《和风景》 40*40cm 布面油画 2023
和风景
文/任剑
风景绘画本身是一个古老的绘画题材和表现手段,在当代艺术视角下,一般的风景绘画在观念和语言上很难直接表现当下人与社会的问题,这让我开始思考风景绘画存在的意义,所以有了《和风景》系列,2015年至今一直在延续……
“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宇宙万物和谐共生,“和风景”就是让自己和风景在一起,听从内心的声音,用冷静而平和的方式去传达一种隐匿的力量。在自然之中寻找非自然的镜像,让风景更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从而触及个人生活及社会文化的反思。
《和风景》就是和风景在一起寻觅人文经典的当下视角,平静的看待生活,冷静的看待自己。
王凯
1980年生于山东胶州,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教育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河北省中山书画院执行院长,河北师范大学当代美术研究所秘书长。
《来自我山》 60*75cm 画布丙烯综合材料 2023
来自我山
文/王凯
我喜欢山,登过一些无名的山,在论坛里欣赏过驴友们攀登的山。总觉得山的“高度”一方面是海拔,更重要的是神秘的程度,如入无人之境便有巅峰体验。
面对自然,面对人群,平等的沟通方式会很舒服。感知万物,来去从容,也不必见山就拜,闻山就登。
画的是山,很容易使人简单的理解成对崇高的景仰。而这些关于山的绘画,这些绘画中的山,来自我山。其实,这只是我理解的山,取舍的山而已。出山,也有此意,远离对制高点的集体崇敬。毕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最初在诗经中也只是美好的场景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