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陈师曾家族“义宁陈氏”的家风文脉传承在中国近现代家族史中可谓佳话。陈师曾的祖父及父亲均是当时的文化大家,其祖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于任上力推新政,推动教育改革、实业发展,以期民族振兴。其父亲陈三立,安身于诗文,广交文人雅士,常以诗文与之交游,留有《散原精舍诗》等著作。其晚年闻卢沟桥事变,誓死不为亡国奴,悲愤绝食五日而亡,恪守文人风骨和民族气节。陈师曾自幼受家风熏陶,国学功底深厚,广泛涉猎经学、史学、文学、诗词、哲学等领域,并在六岁时自学书画,后得家庭教师山水画家萧厔泉指点,笔耕不辍。成年后从周大烈学文学、诗词,向范镇霖学魏碑、汉隶,塑成了良好的古典文化修养,为以后的画学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在江南陆师学堂附属之矿物铁路学堂、日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等修习矿物学和博物学,具有新式知识分子的视野和心态。
读画图(中国画)陈师曾 故宫博物院藏
陈师曾是近代北京画坛的代表人物,在民国初期的北京艺术界有着极大的影响,他的艺术成就主要包括画学理论建构和实践两方面。在画理维度,他从本体论的角度论述绘画本质,阐释了中西绘画艺术平等的审美理念。他在《文人画之价值》中指出绘画的本质是人类达意的一种符号,在于主体思想、情感、意志的自由发挥,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在此视域之下,他尤其正视文人画的价值,陆续发表了《中国画是进步的》,翻译了大村西崖的《文人画之复兴》等文章,在当时美术革命的批判激进语境中确认文人画乃优雅国民性的代表,展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从容和文化自信。
在画学实践维度,陈师曾坚守民族文化底线,立足传统,借古开新,抵制中国画形式的全盘西化。说起来,陈师曾对于异域文化一直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尤其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也曾尝试过油画、水彩等异域媒材,如他的《人物册页·逾墙》,很明显受到了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影响。甚至在归国后他还翻译发表了久米桂一郎的《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主动将当时欧洲画界的情况介绍到国内,以促进中西画坛的对话。但当全盘西化的论调兴起,并涉及到中西文化优劣之争时,他的画学实践则坚定地站在中国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回归到最正统的中国画传统,并不断发声,赋传统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