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1878—1926),又名绍城,字拱北。号北楼,浙江归安人(今湖州)。山水花鸟皆能,兼工篆隶镌刻,旁及古文辞。曾负笈英伦5年,在伦敦铿司大学习法律。1905年回国,后在北平任官职。1920年5月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金城主持日常会务。从此,金城由一位政府官员变成了课徒教画的画学导师、敬业的画会组织者和艺术活动家。1926年,金城病故于上海。
金城 秋山雨后 1924年 117.7×42.2cm 中国美术馆藏
金城是中国画家中较早接触西画者。他留学的世纪初,正是法国印象派影响欧洲艺术的盛期,这对西方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金城产生了影响。他认为西方艺术与中国宋代绘画的精神暗合,由此他主张工笔为中国画学的正宗,而写意为别派。金城的山水画除了大量临摹古画外,许多创作都包含着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观察。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伴随着此起彼伏的文化思潮,美术界也掀起了历史性的思想碰撞。中国传统绘画受到西方绘画思想冲击的同时,其自身体系内的发展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在民国初期的所谓国粹派画家中,金城勇敢地站出来以中西文化比较的时代高度来回应革命潮流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冲击。
1918年,金城与周肇祥、陈师曾等在北京筹建中国画学研究会,许多有绘画基础的青年聚集在画学研究会,由金城讲授古代绘画之成就,针对“风行西画,古法浸湮”的时风,提出“精研古法、博采(择)新知”的办会宗旨。这一宗旨也是民国初年北京传统派画家共同的艺术主张,即希望通过临摹研习古代经典绘画,促进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中国画学研究会以及后来的湖社成员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绘画创作,提出“维持古文化,交换新知识”和“保存固有之国粹,发扬艺术之特长”的主张。这一理论是金城通过他多年的绘画实践经验所得出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也应该被得到重视。
金城提出“画之可传,全在气韵,无气韵之画,工匠而已。盖气之来源在乎笔力,而韵之流露,在乎修养。”金城还论证了摹古与泥古的关系,并对于初习画者提供了很多要求和建议。最重要的是,金城还提出了他最有代表性的“画无新旧论”的观点。他的画学理论是其绘画艺术见解以及对当时美术界发展情况看法的集中体现,对民国初期乃至其后中国画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金城竭力提倡保存国粹,临摹画稿,一笔不苟。他的作品大都仿古、师古,在古人的意境中徘徊。晚年有些写生之作,比之前期的临摹作品,显得富有生气。
综合而言,金城是一位传统功力极为深厚的画家,擅长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以工带写,这幅《秋山雨后》就同他在题跋中所言,极为典型地采用了传统青绿、金碧山水的色彩,又小变古法,采取近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甚至在传统绘画中用留白表现的天空也染了颜色,一改人们通常把他视为传统派或保守派的形象。题款的诗文、书法、印章篆刻与画有机融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这件作品是其绘画创作高峰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件优秀作品。(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