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五色九题

2021-12-07 14:36:5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中华五色九题

(彭德)

五色的宽狭之分

狭义的五色,特指青、赤、黄、白、黑。这组颜色词,依据地道右旋的方式排列,从来不曾变化。吕不韦豢养三千门客,为自己撰写《吕氏春秋》。开篇十二纪,即一年十二个月的天象、气象、物象、生活、生产与执政要点,一一列出,便于皇帝遵循。其理论框架是五行规范,显现的色彩构架是五色系统,诉诸听觉的礼仪乐曲是五音,祭天的对象有五星,祭地的对象在五方,祭祖的对象为五帝,等等。狭义的五色,指的就是这组名称固定的颜色词。五者联称,便是正色,用以区别间色。

宽泛的五色,主要见于世俗的和宫廷以外的色彩运用,包括印染、织绣、髹漆、建筑、绘画用色以及看花赏鸟观景等。比如,从周朝和汉朝以来,国人认为白色和黑色不吉。为什么不吉?因为白色是商朝的服色。周灭商,白色作为负面的颜色,出现在丧服和降旗之上。又由于孔子推崇周朝文化制度,于是白色从古至今,在众多环境中被视为凶色。黑色是秦朝按照五德终始的规则确定的国色,由于国祚太短,建国使用暴力的手段被人诟病至今,本身又是一种消极色象,因而日常用色常常被回避。日常用色所说的五色,一是用绿色或紫色替代黑色,二是用绿色和紫色分别代替白色和黑色,三是除开以上三种配备之外,在正色和间色中随机选用五种颜色搭配。据此,五色可分为五正色、五间色、五混色。由于中华正色传统上属于帝王专利,又由于颜色提纯技术的难度很高,混用的五色常见于民众色彩的使用。

色象与色相之别

色相是西方现代应用色彩学的汉译术语,同中华色彩系统的色象一词,彼此呼应而又不尽相同。尽管中国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同现代西方色彩学中的汉译名称红、黄、蓝、白、黑,经常被人简单比照,但是,中国古代用色,注重感觉而非理性。两者之间有明显区别直至重大区别。

一是成分不同。比如青色在理论上常常对应中天的颜色,可是很难找到相应的矿物颜料或植物颜料。中国土产的青色矿物颜料,不是纯正的或含紫的青金石,而是绿松石,成分是氧化铜,颜色带有绿的成分,类似现代颜料中的钛青蓝或湖蓝。考古发现的青色颜料,有时比湖蓝的明度还高,如同浅蓝色,更像古人所说的碧色。由于在现实世界缺乏足够支持色象内涵的天然颜料,因而颜色鉴别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形。

二是所指不同。比如青色物象,除了绿松石、孔雀石研制的颜料,还包括众多含青的物象。比如黑色头发被描述为青丝,生锈的铜钱号称青钱,灰色微青的石头叫青石,灰色的砖瓦叫青砖、青瓦。现代应用色彩学中的色相,与此大不相同。它具有定性、定量分析的科学品质,在色典或色谱中特指一个具体的色彩。

三是用法不同。色象和色相分属于两个全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两者在使用上很难通融。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因为色相中的各种颜色是狭义的和确定的,它排除了概念外延的弹性,比能随意而粗略圈定的色象经得起检测。另一方面,用色相很难定义色象,而用色象却可以涵盖色相。因此,这两套系统,可以相互比照,但不宜混杂使用。

四是关系不同。中国的文化框架有两套,色象是两套文化框架的外表。其中,一套是阴阳五行,一套是阴阳八卦。阴阳八卦通常会作为一个解释系统;阴阳五行由于只有五个基本参数,容易把握,因而常常被作为现世的操作系统。

五是含义不同。现代色彩学的色相,在颜色属性之外,通常只讲究通感或联觉,比如色彩的冷暖。红、黄、紫是暖色,蓝色和蓝紫是冷色,进而形成色彩的情感特征。中国历代诗歌,也涉及冷暖的感受,但更多的是阴阳分类与生克关系,相互间的关联恒定不变。

五色与时空结构

上下四方叫宇,古往今来叫宙。前者是指空间,后者指时间。中国古代的时空结构,基本框架是五行学。古人将天、地、人融为一体,按五行学的分类,天上的五星,地上的五岳,人间的五伦,还有超验的五神和实有的万事万物,统统镶嵌进这个结构,构成包罗万象的逻辑空间。

帝王祭祀天地和四方神明,接见诸侯,同别国结盟,通常要在国都郊外的水边,用土修建一个方坛。方坛的中央,安放一个四尺见方的木质立方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涂饰青、赤、白、黑、玄、黄六种颜色:上玄象天;下黄象地;左面青,右面白,前面赤,后面黑,象东西南北四方。这个木制六色立方体的安放,便于确定祭祀对象与祭品的摆放,便于四方来朝的诸侯或卿大夫,在举行仪式之前,通过颜色确定自己应该站在哪个方位。这个方位仪,名叫方明,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辨明五方位置的色彩立体。

五色与天命神授

历代王朝和皇朝创建之初,都会重新确立和设计帝王和百官用品的对象、款式和色彩。其中以色彩最为直观。这种改变,官方文献定名为“易服色”。易,就是改换的意思,表明同前朝制度不同。与之相关的实物及其颜色,主要包括帝王和文武百官乘坐的车辆主色、专用马匹的毛色、举行大典时身穿的衣裳底色、玉宝佩饰的颜色,还有用于祭祀天地祖宗的家畜毛色,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象征国家命运的国旗颜色。这些物象共有的颜色,号称德色。德色就是当政家族的标志色,所谓天命神授。

 五色讲究等级

色彩的等级,最直观的是皇帝和百官的礼服颜色。比如唐朝皇帝用黄袍作朝服,同时禁止官员和平民穿戴。唐朝的官服,一、二、三品官员用紫色,四品、五品用绯色,即赤色或朱色,六品、七品用绿色,八品、九品用青色。唐高宗时,京城之外的官员和平民,随意仿造官服的用色,弄得官不像官,民不像民,贵贱难分。皇帝特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官员的服装,必须符合自己的品级;允许上级穿下级的衣服,禁止下级穿上级的衣服,同时责成有关部门严加监管。不过越级攀比的意识与行为,始终禁而不止。

赤与朱在特定的场合是同义词,在色彩运用的场合则不同。周朝和汉朝天子的蔽膝,也就是保护膝盖的衣料,色象呈朱色,名叫朱绂。诸侯保护膝盖的衣料,叫做赤绂。

五色的直观与寓意

如前所述,中华五色青、赤、黄、白、黑,与现代应用色彩学的蓝、红、黄、白、黑相比有所不同。

中国青的色象,按理论表述,最接近的颜料是青金石。青金石出自西域。魏晋以后,随着佛教艺术的传入,中亚和西域出产的青金石及佛头青在中国壁画中被大量使用,以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最为典型。经千年以上时间风化,其色象基本不变。青色象征春季、生长、酸味、仁慈等。

中国赤的色象,可以说是今人所谓的中国红,不过,中国红绝不等于现代合成颜料中的大红。这是因为古代颜料的提纯技术不行,找不到鲜艳如今的大红颜料,不得已而求其次。在古代,高级的赤色颜料是湖南辰州出产的朱砂,偏暖的像朱磦,偏冷的像银朱。朱砂呈晶体状,磨成粉末仍然隐隐有颗粒感,以致色象柔和如同磨砂玻璃,不反光,色泽柔和耐看,不像当今的大红刺眼损目。

中国黄的色象,不是现代颜料的中黄,而是比较沉着的橙黄色。板栗黄、雄黄,是古人心目中的正黄颜色,都含有赤色成分。中国黄如果加入少量黑色,就是流黄,其色象类似土黄。如果现代中黄加少量黑色,呈现的却是灰橄榄绿效果。黄色是中央高贵之色,是古代皇帝的专色,寓意神圣和信用等。

中国白,欧洲收藏中国瓷器的用语,特指福建建窑出品的甜白瓷。五行、五色、五味的对应关系,甜即甘,五行属土,黄色,色象含赤。所谓甜白,即略带橙味的白色,色泽柔和,有温润如玉之感。白色的常见寓意,表示西方、秋天、辛辣、女人、杀戮、义气等。

中国黑,接近现代油画颜料的象牙黑,有暖味,发赤。古人常常以玄当黑。玄色即赤黑色,赤与黑的混合。古代天文,南方是赤天,北方是黑天,两者在天顶交汇,形成玄色。《老子》有玄牝一词,指的是赤黑色的女阴。黑色表示冬天、坎水、咸味、战争、智慧等。

染色与五行生克

历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宗的黑色礼服,染色程序均令人费解。先用朱砂和作为染料兼黏合剂的黏性红高粱,浸渍、蒸煮3个月,使之淳化浓缩。然后不是直接染黑,而是拐弯抹角通过七道步骤染成。

为什么这样染色,史无记载。表面上看是为了使色象厚重,其实应当另有深意。五行家邹衍指出,每个独立的朝代都是天命神授,在五行中独占一行并配以相关的色象。周朝五行属火,色彩尚赤;而黑水克赤火,对于周朝属于凶色。为此,黑色染织品加入赤色,无非是为了改变黑水的性质。

为什么染缁要用七遍呢,这同五行与五数有关。因为周朝五行属火,色彩尚赤,七为吉数。染淄七遍,旨在趋吉避凶。

五色分类与随类赋彩

人的脸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类,只在壁画、雕塑、面具和脸谱中才能看到。人相学和医学认定的五色,不是说像正色那么鲜明,而是指色彩的倾向。青色的脸,色泽如同浅淡的青玉一样柔和,不能真的像蓝靛;赤色的脸,如同白绸包裹朱砂,白里透赤,不能像赭赤那么深重;黄色的脸,如同罗纱包裹的雄黄,黄白相间,不能像黄土那样死板;白色的脸,如同鹅毛一般润泽,不能像白盐一样苍白发涩;黑色的脸,如同重漆一样有光泽,不能像炭黑一样灰暗。五色脸是医生和相士用来观察人相时的辨色方法,进而判断对象是否有病,或者推测对象的命运。

随类赋彩是绘画中的六项法则之一。把它解释为根据物象的本色涂彩,不对,而是根据物象的类型涂彩。汉代壁画涂色,叫做“随色象类”。不论是随色象类,还是随类赋彩,关键在于类,类就是物象的五行属性。比如物象属木的品类,只能涂青色,尽管具体的草木不一定是青色。同理,象征木行的旗帜、服装、供具,都必须是青色或用青色作为主色或挂青色饰品。又比如西方的动物,五行属于金类,就只能赋予它白色,如白虎、白狼之类。同样,五行属金的旗帜、服装、供具,也都必须是白色或用白色作为主色。

石色还是岩彩

中国古代把颜料分为草色和石色两大类。石色即矿物颜料,包括石青(空青、曾青、扁青等)、石绿、朱砂、珊瑚、赭石、石黄、雄黄、雌黄、土黄、白垩、蛤粉、铅粉、胡粉、黑石脂、煤精。这种分类很原始粗糙。其实,珊瑚的本体是动物;蛤粉是蛤蜊的外壳,相当于有些动物的鳞甲;黑石脂是石油,主要由植物的脂肪演变而成;煤精是树干的化石。草色包括花青、靛蓝、胭脂、藤黄等颜料,制墨的松烟和油烟也可以视为草色。

古代绘画设色和纺织品着色,通常叫染。古人染色,分石染与草染。草染用植物颜料,石染用矿物颜料。矿物颜料统称石色,今人却别称岩彩。岩彩是古代日本借用中国颜料分类另起的新词,当下中国人跟着日本人称呼,从颜料应用的角度而论,并无大碍,但从文化溯源的角度而论,属于本末倒置。中国古代文献记录矿物颜料,统统归入石类。以石冠命,不见用岩冠名的例子。

总之,石指物性,是一切矿物的统称;岩指物状,即体量巨大的石质对象,诸如岩壁、岩穴、岩居等。两者并不等同。显然,石色比岩彩更为贴切。石色与岩彩,如同希腊神话人物阿弗洛狄忒和罗马神话人物维纳斯。两者的故事相类,后者源自前者。当今中国人称岩彩,如同希腊人跟着罗马人称维纳斯一样别扭。(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教授,文章有删节,释文略)

来源:中国文化报
艺术家Artist
  • 祁海峰

    祁海峰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 李明久

    李明久,1939年生,吉林榆树人,号长白山人,踏山者,别署抱山馆主,蹊园老人。

  • 刘金凯

    刘金凯号蕤山堂主,河北肃宁人,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 张立农

    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美术馆(河北画院)馆长(院长),河北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汉风

    汉风,本名郝荣国,1957年生。著名国画家、美术理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